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創傷與性別差異的美學

· 典藏藝術家庭
Ebook
336
Pages

About this ebook

本書針對二二八紀念美展提出三個問題。


二二八事件發生於1947年,當時的國民黨殖民政權有系統地消滅台灣知識分子,並且重重地鎮壓各地民眾。為回應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對二二八事件的歷史化和紀念所發展的台灣建國運動,1993年起台灣民間與政府相繼舉辦二二八紀念美展,這種形式的紀念活動確實有助於當代台灣國族和文化認同與主體性的論述發展。 


於此首先提出的問題是:這究竟是不是如1990年代中期以後經常被提出的說法,認為這是一個已經過去的「事件」,台灣人要往前看,繼續走下去?


第二個問題是:「女性」和「女性身體」如何以及為什麼被納入這個敘述,以致再度被遺忘?


第三個問題則是:像二二八這樣的歷史事件的力量,會對文化帶來什麼負面影響?美學實踐如何對見證和轉化的過程提出貢獻? 


二二八事件不應只是一個單獨的歷史事件,也是一種歷史和政治的創傷。創傷會帶來長期、未知和無邊無際的影響,而一再回來干擾,甚至到今日。因此,我們有必要重訪二二八記憶形成的過程,在此論述中則是透過當代藝術的途徑,謹慎地找出它作為一種創傷的結構和機制,而非僅只將它視為一個創傷事件。


同時,筆者也想指出,透過二二八紀念活動和歷史化所形構的新台灣國家論述,事實上是父權下的產物,具有非常嚴格的邊界,它讓台灣對二二八事件中菁英男性受難者以外的女性和其他人完全被遺忘,或是被短暫地紀念,然後很快地又被遺忘。


創傷的力量來自於佛洛伊德所發現的機制,這機制不僅造成個人心理上的痛苦,也對文化認同和傳統的形塑有所影響,亦即:早期創傷——防衛——潛伏——精神官能症爆發——受壓抑的局部復返。本書會說明二二八事件在台灣的記憶形成過程中,如何一再重複這個創傷結構的循環。


筆者的建議則是,二二八事件具有創傷的性質,只有透過見證和聆聽創傷,這個創傷的循環才有可能轉變。

About the author


作者 / 陳香君(Elsa Hsiang-chun Chen, 1969–2011) 


學歷 

2006.3 英國里茲大學藝術史博士(Ph.D. in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Leeds, UK) 

1995.3 澳洲雪梨大學藝術史碩士(M.A. in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1992.6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學士(B.A. in Philoso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經歷 

2010.2–2011.1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聘專任助理教授 

2010.2–7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2008.8–2010.1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2006.7–2008.6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Andrew W. Mellon 跨國文化研究博士後研究員及講師 

2002.7–2004.6 台灣女性藝術協會第三屆副理事長 

2001–2004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 

2001 立法院藝術與文化政策研究 

1999.8–2000.1 台灣女性藝術協會創會成員 

1997–2011獨立策展人 

1995-2011藝術評論人 


研究專長 

當代藝術研究(台灣、亞洲、英美)、後/殖民文化研究、跨國文化研究、創傷與記憶研究、藝術與性別研究、藝術評論與策展 


博士論文 

Beyond Commemoration: the February 28 Incident, the Aesthetics of Trauma and Sexual Difference, Ph.D. Thesis, School of Fine Art, Art Hist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2005. 


專書 

《跨「國」移動:當代藝術的想像、行動與連結》,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1年。 

《記憶的表情》,台北:東大圖書,2006年。 

《藝術檔案.社會閱讀》,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4年。 


翻譯 

Griselda Pollock著,《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台北:遠流,2000年。 

Norma Broude and Mary D. Garrard編,《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上、下)》,台北:遠流,1998年。

(合譯) Harold Rosenberg著,《「新」的傳統》,台北:遠流,1997年。 


活動暨展覽策劃 

2010共同規劃「Griselda Pollock演講暨工作坊」 

2010「看(不)見的風景:當代跨域性格的探索」 

2006「線索:吳瑪悧」(re:thread: Wu Mali) 

2006「燕子之城:移民、後/殖民記憶與新台灣色彩」 

2003第一屆台灣國際女性藝術節「網指之間:生活在科技年代」 

2001「心靈再現:台灣女性當代藝術展」助理策展 

1998「Haunting Houses by trace」協同策展 


譯者 / 周靈芝 


藝術家、作家、專業翻譯 


譯者 / 項幼榕 


專業翻譯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