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之歌:探索醫學和新人類的未來

· 時報文化出版
Ebook
512
Pages

About this ebook

「我們終歸要回到細胞」

我們得要了解細胞,才能了解人體。

我們需要它們,才能了解醫學。

但最基本的是,我們需要細胞的故事,來講述生命和我們自己的故事。

普立茲獎得主、《萬病之王》《基因》作者——辛達塔.穆克吉最新作品,本書是一部生命基石的歷史,交織了他擔任醫師的生涯。

《細胞之歌》融合了尖端研究、無可挑剔的嚴謹學術、勇敢無畏的報導,和流暢優美的散文,形成百科全書式的研究,讀起來就如文學作品般扣人心弦。∼《歐普拉日報》(Oprah Daily)

◆ 2023年美國PROSE Awards生物與生命科學卓越獎

◆ 2023年肖托誇獎

◆《經濟學人》、《歐普拉日報》、紐約公共圖書館等評為《紐約時報》著名圖書和年度最佳書籍

本書談的是細胞的故事,是發現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物體都是由這些「基本粒子」構成的記述。這是關於這些自主的生命單位——組織、器官和器官系統合作,有條不紊地累積,能夠促成深奧形式的生理功能:免疫、生殖、知覺、認知、修復,和再生的故事。而反過來,它也是講述在細胞功能失調,使我們的身體由細胞生理變為細胞病理——細胞的功能障礙導致身體功能失常,會是什麼樣的故事。最後,這是關於我們對細胞生理學和病理學日漸深入的了解如何引發生物學和醫學革命,促成革命性的醫藥誕生,以及人類如何因這些醫藥而改變的故事。

在《萬病之王》(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中,穆克吉寫到尋求治療或預防癌症的痛苦追尋,《基因》(The Gene)一書則是由破解生命密碼的追求而推動寫作。《細胞之歌》帶我們踏上截然不同的旅程:以生命最簡單的單位——細胞,來理解生命。本書談的並不是尋找治療方法或破譯密碼,書中沒有單一的對手。書裡主要的人物想要藉由了解細胞的結構、生理、行為及與周圍的細胞的相互作用來了解生命,這是細胞的音樂。他們的醫學探索是尋求細胞療法,用人類的基礎材料來重建和修復人類。

於是,與其讓本書按時間順序展開,穆克吉選擇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構。本書的每一部分都是針對複雜生物的一個基本屬性,探索它的故事。每個部分都是一段迷你歷史,是發現的年表。每一部分都說明存在特定細胞體系的一個生命的基本屬性(繁殖、自主、新陳代謝),而且都包含新細胞技術的誕生(比如骨髓移植、體外受精、基因治療、深層腦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免疫療法),它們都源自於我們對細胞的理解,挑戰我們對人類是如何構成和我們如何運作的觀念。本書本身就是幾個部分的總和:歷史和個人史、生理學和病理學、過去和未來——以及穆克吉自己擔任細胞生物學者和醫師成長經歷的個人大事記,編織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這個組織可以說像細胞一樣。

將近兩百年前,德國的生物醫學家指出「細胞」是生物構造與功能的基本單位。在科學史上,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後來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可以視為這一「細胞學說」的註腳。然而在七十年前,科學家確定了DNA的分子結構,「生命藍圖」從隱喻變成明喻,生物學研究開始深入「分子」層次。此後「細胞學說」退居幕後,成為日漸凋謝的「老兵」。

本書提醒我們,所有與生物機能相關的分子機制,都存在「細胞」之內,在特定的細胞環境中才能發生作用。作者身為臨床腫瘤醫師,對於「細胞」失靈、變態的後果特別有感。他甚至提醒我們:新冠大疫其實揭露了我們對於涉及的免疫機制與細胞的無知。我們需要更多的知識,更需要謙卑。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穆克吉在《細胞之歌》中巧妙地結合科學知識與人性故事,透過詩意的比喻和接近偵探小說的筆法,帶領我們深入探索細胞世界,並揭示這些微小生命單位在醫學、科學和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

本書涉及癌症、心臟病、不孕症、憂鬱症等病患,展示了科學研究如何實際影響人們的生活。在探討免疫療法、幹細胞、基因工程等領域的最新進展時,不僅揭示了科學的希望,也指出了其中的挑戰,並透過一系列感人故事展示了這些科學發現如何改變人們的生命。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暨醫學院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副教授副教授

★專業推薦

王道還 生物人類學者 

冬陽 央廣「名偵探科普男」主持人

吳其穎 兒科醫師、YouTube頻道「蒼藍鴿的醫學天地」創辦人 

林從一 華梵大學校長、哲學博士

寒波 科普作家,「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板主 

黃筱鈞 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教授

About the author

辛達塔.穆克吉 Siddhartha Mukherjee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癌症醫師、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牛津大學和哈佛醫學院,目前他妻女定居於紐約。他的文章散見於《自然》、《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紐約時報雜誌》和《新共和》等刊物。 二○一一年他以《萬病之王》(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一舉榮獲普立茲獎非小說類及《衛報》新人獎,並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華盛頓郵報》、《西雅圖時報》年度好書。並獲《衛報》評審盛讚:「(本書)應該提名『僅此一部作品』!」二○一六年,《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甫出版,迅速高居亞馬遜榜單,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華盛頓郵報》、《西雅圖時報》年度好書。(以上二書中文版皆由時報文化出版)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