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72期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Ebook
242
Pages

About this ebook


|編者感言|
   

去看更高大的山!

 

張恆豪

 

        一

        今年9月17日,在飛頁書餐廳所舉行的詩人鄭烱明的演講會,可說是小說家鄭清文生前最後一次公開出席的場合。在會中他說:「當年我的小說〈三腳馬〉遭到退稿,此後我就不再寄稿給他們。有讀者問我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都沒有再看到我的作品?是否停筆了?其實,我一直都在寫,我都在另一個世界發表作品。」至今,他那率直有力的聲調,依舊迴盪在我的耳際。

        〈三腳馬〉這篇敘述一位日治時代的臺灣警察,在戰後躲到深山裡雕刻三腳馬以度過懺悔餘生的小說,與賴和〈補大人〉、吳濁流〈陳大人〉,誠然可以構成「日治下巡查補的三部曲」。

        〈三腳馬〉寫作於美麗島事件前後,從一開始被主流媒體拒絕,而後發表於鍾肇政主編的《臺灣文藝》,到它被日本文學界重視翻譯成日文,再到包括〈三腳馬〉在內的短篇小說集,被十一位譯者翻譯成英文,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部出版,獲得「桐山環太平洋書卷獎」。〈三腳馬〉這一連串從創作到被接受的過程,真可以構成一篇有問題意識的論文,足可管窺具有深刻臺灣意識的創作在臺灣媒體發表的錯綜複雜歷程。

        鄭清文常說時間是留不住的,但好的作品會留下來。這期我們邀請到四位鄭先生的好友――魏淑貞、張香華、張良澤、莫渝,各自撰文來追懷他的為人和生活點滴。或許在一段時間沉澱之後,我們期盼能有精闢獨到的評論在本刊出現。

 

        二

        鄭清文說,在臺灣寫作一直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然而,為什麼還有人前仆後繼呢?他又說:「那是因為人有願望,人有理想,人有信念,人必須走到更遠的地方,去看更高大的山。」日治時代的小說家呂赫若也說過:「文學終究是苦難的道路,是和夢想戰鬥的道路。」

        許多年前,我曾請鄭清文翻譯呂赫若的小說〈山川草木〉,小說的主人翁,原本是一位到東京去學習鋼琴的女性,一心想成為臺灣的女藝術家「崔成喜」,後來因為父親的病故,以及繼母強佔值錢的房產,乃被迫到山區去墾田,生命的逆境反而使她開啟心靈的眼睛,看到故鄉山水草木的美好,體驗到勞動和獨立的真諦,在此可說展現了一位現代女性的覺醒。

        鄭清文也寫了一篇與呂赫若的同名小說〈玉蘭花〉,小說主人翁的母親,面臨著老公在外另有新歡,棄家庭不顧,如今他生命垂危,希望能與兒子(即主人翁)見上一面,以及因房屋擴建,屋前當年夫妻合植的玉蘭花樹將要被移除卻感不捨的……人生兩難困境,但就在她於火車站前地下街賣花之際,望見了一位老伯顫危經過地下道的這一情景,讓她心懷悲憫而主動趨前攙扶,也因此洞見了自我內心的曙光,這裡又展現了一位傳統女性的頓悟。呂、鄭兩位不同世代的臺灣作家,都讓他們的小說境界走向了更遠的地方。

        有感於此,我仍一直以為創作是文學雜誌延續及發展的命脈,優質的創作,始終是本刊所重視的,此期在小說、詩和散文,我們刊登了資深作家脫胎復出的近作,以及新銳不斷求變的力作,他們內心為了去看更高大的山,鍥而不捨所做的努力,值得我們敬重和關注。

 

        三

        同時,此期我們也推出兩大專輯,一是〈現代詩本土性和世界性論述〉,登場的是三位詩人也是學者的發言,李勤岸教授係針對臺灣文學史上的第一本「純臺語」的文學雜誌―《蕃薯詩刊》,從其宗旨及其引證的詩作,對於他們亟力所追求的跨語言與跨國族的書寫,做了綜合的考察和深入的探討,並且提出他的兩點結論,可說為這份雜誌在文學史上的意義,做了有力的註腳。

        陳芳明教授則是從他個人詩藝追求的心路歷程和生活體驗,提出了「詩沒有國界」的觀點,並且以其生命見證:「詩帶著我走向中國、日本、美國、歐洲,也帶著我走過青年、壯年、中年、晚年。」

        詩人李敏勇,則是延續他多年來一直將「戰後的臺灣現代詩和日本、韓國的並置觀望的鳥瞰」,比較東亞三國現代詩的動向,此回他聚焦在韓國的詩人高銀,不僅畫龍點睛點出了他詩作的特色和精神,並且翻譯〈高銀詩抄〉,以和讀者分享高銀詩中的巧思與禪意。

        另一特輯是〈女性影展〉,由黃玉珊教授策劃和約稿,她邀約了王慰慈、羅珮嘉、游婷敬、葉姿麟、梁瓊芳、倪有純等六位學者執筆,這裡訴說著女性自覺地扛起攝影機,親身拍攝紀錄片,記錄自己的生命經驗,也關懷社區裡的弱勢族群和勞工階層,為自己也為他者寫下許多動人的故事。用影像溝通人類進而改變世界,臺灣女性影展,歷經多年的努力,到現在終能和國際女性影展接軌,從五萬起家,終於走到世界矚目的焦點。她們廿四年來奮鬥打拚的歷程,值得社會大眾共同來關心。

 

        四

        當這期雜誌送到諸位面前,已是2018年的開端了。於新的一年,特別要向讀者預告一個本刊策畫的專輯。我們邀請了十位富有專業素養並具獨立思考的文學人,對於過往這二十年(1997-2017)來的散文作家,做了一番回顧,嚴謹地評審出「臺灣當代十大散文家」以提供給文學界和讀者們做為參考。在評選中,散文所定義的界說如何?十大的標準又如何界定?評選者的背景?評選的方式如何?本刊都會在下期做整體性的說明。此一評選的意義和結果,雖然不免仍有仁智之見,但在一個開放又多元的社會,我們期待有更多文學媒體共同來關注文學的發展。企盼能激起希望的火花,帶給靜寂的文壇一些蓬勃的生氣。鼓舞更多的文學青年熱愛和討論臺灣的文學,從而帶給雙方更多互動交流的機會。新的一年,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2017、嚴冬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