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 將加徵關稅視為外交與經貿的武器, 透過提高進口稅率加注與各國談判的籌碼, 不論是競爭對手或盟友, 皆躲不過這場無差別式的關稅襲擊。
原本應該作為貿易政策工具, 應該使用於平衡競爭、保護產業的關稅, 在川普手中卻轉化為政治手段, 這種手法短期內雖可展現強硬姿態, 卻也隱藏深遠代價。因為關稅衍生的成本最終轉嫁於消費者和供應鏈, 進口成本上升, 企業壓力加劇, 零售價格攀升, 通膨影響民生。
當關稅被視為國與國之間談判的常態措施, 國際貿易規則將被侵蝕, 合作的信任基礎受到動搖, 盟友對美國的不確定性倍感焦慮, 競爭對手則趁勢推動去美元化與供應鏈重組, 在在加速了全球經貿格局的分化。
房洗產地,台灣嚴管進出口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 以提高關稅為手段, 迫使各國與美國重新展開貿易談判,以降低美國的貿易逆差,同時嚴防各國貨品違規轉運、借道出口“洗產地” 。
為了使業界廠商更了解進出口政策規範和貿易管理,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特別舉辦說明會, 針對臺灣貨品近出口管理相關法規與申報程序、進出口貨品產地標示的實施規範與實務應用, 以及中國大陸物品進出口的政策調整與管制趨勢進行說明, 協助企業因應市場查核與驗證需求, 降低通關風險與誤觸法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