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爭議下的能源新聞框架分析——以《遠見》和《聯合報》的專題為例

· 財團法人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文教基金會
5.0
2 reviews
eBook
148
Pages
Eligible

About this eBook

 能源議題在臺灣一直存在爭議,最為社會大眾熟悉的就是核能發電,這也幾乎是國內媒體最關注的焦點。

本書以2013年9月《遠見》〈未來的電哪裡來?〉,以及2014年3-4月期間刊登的《聯合報》〈明天的電核去核從〉為範本,探討國內媒體在充斥核能風險爭議的環境,如何建構跨國性的能源專題報導。

結果發現,兩篇專題的論述形式,與國內外架構能源議題的思考邏輯、媒體自成系統的編寫模式息息相關,建議未來從事相關議題製作,可透過加強記者的專業背景、開拓多元消息來源、建立海內外的資訊鏈結系統,進一步加深報導的深廣度。

本書為論文形式,共分成五章:

第一章:緒論

說明撰寫本論文的來龍去脈,提供有興趣者瞭解研究動機。

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核災後,臺灣的反核運動活躍,參與發聲的群眾背景越趨多元,其中媒體扮演傳播訊息與解讀觀點的重要媒介,部分媒體為求更全面的觀點呈現,進行跨國性的能源議題報導,作者好奇,如此深入的專題內容,是否有別於過往的報導框架?並提供讀者如何的解讀視野?

第二章:文獻探討

本論文的研究問題包括國內媒體產製的能源專題報導,如何建構能源風險,以及新聞工作者在建構文本的過程,受到哪些結構性因素影響;因此本章分成「國際與台灣的能源發展過程」、「社會介入的科技風險議題」、「能源議題的媒體再現與框架理論」三個小節,從國內外的能源發展脈絡,進而探討不同媒體如何框架與再現此類風險議題。

第三章:研究方法

本章開始剖析《遠見》及《聯合報》兩大媒體的能源專題報導,不但透過媒體文本的質化分析,解構各篇報導的詮釋框架,也配合親訪記者的深度訪談,了解新聞工作者如何在第一線的場景理解議題,並架構出讀者所見的報導視野。

第四章:分析結果

結果發現,兩篇能源專題報導的詮釋框架共有五大類,深受國內外架構能源議題的思考邏輯,以及媒體各自形成的編寫系統影響,當新聞工作者嘗試呈現眼前所見的事實時,也存在如何與台灣社會對能源議題的觀感等大環境邏輯拉扯。

第五章:討論與結論

本章進入收尾,再次回顧本論文的鋪陳架構與研究成果,並對所分析的兩篇能源專題報導給予肯定,期望未來國內媒體仍努力不懈,保持關注相關議題,並提供新聞實務建議。

Ratings and reviews

5.0
2 reviews

About the author

趙于萱,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為經濟日報記者。本書為其碩士論文。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re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