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竹子是重要的天然資源,臺灣竹林面積約18.3萬公頃,但隨著年產量下降,造成竹林衰敝,竹產業式微以及產業外移。現當國際減碳趨勢下,因竹子生長特性及碳吸存能力,竹成了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重要角色。〈新興竹產業計畫簡介〉文中,講述政府透過跨部門合作,所核定通過的計畫為政策指導依循,再從一級生產端、二級加工端、三級市場端技術端及法規端等5面向,規劃10年期程的竹產業發展計畫,期能開創國內外新市場。
〈竹構築十年-從築構工藝精神到工業化的探討〉一文由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李綠枝建築師講述其讓竹構築從野地實驗導入現代建築材料的歷程,整理竹材多元、多樣化運用的案例。在開發及設計的路途儘管漫長而艱辛,未來仍有不少尚須奮力斬破的困境,但作者持續在人才培育、宣導教育等面向努力,並提出實務經歷的建議,以及竹產業現代化路線提出期許與建言。
〈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之竹構新方向〉文內從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的緣由,敘述建築展初始構想,由6組建築團隊,打造6件竹結構地景建物,坐落於阿里山林業鐵路所經區域。作者並揭示竹結構未來可能面向,重新定義竹結構設計,也提出對竹構建築未來之期許。
〈竹構人才培育計畫與構竹林鐵新生代展〉該文講述臺灣竹會在林務局補助下辦理竹構人才培育計畫,以建築的竹構造體,進行人才培育及竹工藝技術傳承;在傳承、創新和行銷三大面向提供教育訓練的機制。其中6組學生團體產出6件作品,並於阿里山林業鐵路竹崎車站公開展出。文末提出反思與對竹工藝的延伸期許,值得關注竹產業的讀者一觀。
國家林產技術平臺係林務局為積極推動林產業振興,針對相關產業、服務對象所建置的資訊平臺,以建構國家林產技術支援體系。〈國家林產技術平臺介紹及其應用〉一文簡介技術平臺網頁所建構之資訊及6大主題介紹,除了詳盡文字亦搭配相關圖片解說,可讓讀者對此平臺功能內容能有初步認知與瞭解。
2017年為國產材元年,現國產材已逐步受到國人認識與認同。惟現階段國產人工林受限於木材徑級尺寸而使用途上有所限制,〈國產木材應用於建築領域所研發之工程木材加工技術與特性〉文中就集成材與直交集成材做說明,並特別指出生產國產材具有循環利用、減少碳足跡、友善環境及促進林農生計等效益,提出提振國內木材使用之實質建議,值得關心國產材產業之讀者詳細閱讀。
〈國產木材應用於建築或戶外大型展品之案例〉一文介紹8件利用國產材設計之建築形態及景觀設施。透過作者詳細介紹,讀者可驚豔於國產材也能營造出如此耀眼的構造物,即如作者結語所言,搭配適當工法,國產木材也能展現出與進口木材不同之質感與美感。
專欄「治本於林」〈地方創生結合公民科學 斯洛伐克學者取經石碇永安〉一文介紹了由政大USR、林業試驗所及石碇永安社區三方合作的生態永續案例,吸引了斯洛伐克學者來臺觀摩與交流的經驗。
專欄「森土不二」〈從都市環境教育展開生態系服務之知能建構與維護〉文中援引全球數據,評估都市人口所能享有的自然體驗嚴重不足,必須經由各項針對都市人口所舉辦體驗活動,積極介入人與自然間的關係,才可能提醒都市人口對於自然環境教育的必要性的重視,進而建立永續的人與土地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