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與保安林同在
本期專題企劃圍繞著保安林探討,林務局期待藉由保安林命名活動,串聯周邊社區的在地情懷。<保安林 在高山、也在我們身邊>一文介紹保安林環境傳播活動的涵義及過程,更表現出當地居民的凝聚力,進而協力維護保安林的公益功能。
然而保安林功能近年來備受挑戰,西部海岸保安林受劇烈氣候變遷及人為開發需求等影響,使林帶面臨縮減及衰退壓力。<探討西部保安林 發展多元指標與經營管理>文內以多元指標進行評估保安林功能,綜合探究造成保安林生態服務價值偏弱之原因,可為西部海岸保安林未來經營管理的參考。
<把多元文化種進2618防風保安林>介紹花蓮林區管理處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的合作模式,公私協力經營編號第2618號防風保安林,並參考日本「虹之松原」,是社會、企業、政府多方協同共好的合作案例。
<營造保安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望>一文就營造保安林契約之歷史緣由為說明,並透過訪談營造保安林租約經營人提出現行問題及建議,值得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本期專題則以里山、竹建築、土肉桂3大主題、共4篇,自不同角度切入臺灣生態與植物應用。
自2010年聯合國第10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提出里山倡議,臺灣由學校及政府機關合作組成「臺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以建構並串聯里山倡議人的組織網絡,<回顧及前瞻 臺灣里山倡議10週年>文內提及TPSI各區的策略方向,並展望未來10年的工作目標。
繼2021年構竹林鐵新銳展後,2022年採用新結構手法,以新接合設計為發想,提出7組團隊、7個全新結構方案,< 2022構竹林鐵 關於竹的千姿百態>即以此為敘文主軸,介紹7組竹構設計理念及結構巧思,講述建築團隊在設計結構上的精闢技巧與挑戰難度。
<長榮大學長榮堂 大跨距竹建築的10年磨一劍>一文針對竹材特性的選擇及竹桁架的設計組裝等,如何在無參考資料的情況下突破各種不確定因素,值得相關從業人員參考。而臺灣竹建築的發展,期待有更寬廣的前進路徑。
土肉桂為臺灣原生特有植物且用途廣泛,<臺灣土肉桂營養系庫 出雲山苗圃建立記事>一文從種源保存、建立營養系庫等,皆做成詳細紀錄與說明,並提出土肉桂在育苗、造林及枝葉修剪利用上的實務操作見解與經驗論述,也針對土肉桂與陰香外表型態差異比較,可作為育苗重要參考資訊。
專欄3篇文章邀集2位致力於中南部在地生態的專家,提出保育觀察與解方;另外1篇則分享好書片段給讀者。
臺南市官田區的水雉保育行動始於2000年,〈菱角田的水雉保育 臺南官田的三生共贏〉講述在林務局、種植菱角的農民及保育推動人員的合作下,營造生態、生產與生活三生共贏,也用數據證實了水雉數量逐年的穩步上升。
雲林縣口湖鄉的成龍濕地曾被颱風引發的海水倒灌淹沒,其後漸漸透過一些活動來凝聚居民,讓居民有意識、自主參與濕地保育行動;〈濕地典範在成龍 從地層下陷到生態示範〉寫出了社區團結的力量。
〈解密臺灣木材 常見國產木材之利用〉作者節錄《臺灣木材大揭秘》一書,介紹10種常見國產木材,期望透過有條理的整理,讓國人能更簡單親近、認識國產木材,也方便提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