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以「國有林治理 生態永續新思維」為企劃主軸,首篇<嚴防氣候危機推動大規模崩塌災害自主防災>介紹林業保育署近年執行大規模崩塌防減災計畫,不僅已建立完整防災應變措施及疏散避難規劃執行架構,並分享近年不同保全類型的防災應變推動經驗,由中央輔導地方政府,建立起公部門與社區居民公私協力、聯繫無礙的完善防災應變機制,期達成天然災害「零傷亡」的理想目標。
除了建構防災計畫,林業保育署也力求兼顧生態保育。<簡易動物通道設施讓野生動物平安回家>一文講述近年於宜專一線沿線集水井設立簡易動物逃生通道,並利用紅外線自動相機監測,發現多數通道皆有出現動物蹤影,推測不僅用作逃生,也提供遷徙及覓食功能、甚至有效連接被切割的棲地,降低路殺機會。
花蓮卓溪鄉的中平林道沿線生態豐富,<巧遇山神及省思 工程治理如何兼顧生態友善>描述林道改善工程現勘時,發現被排灣族視為山神化身的百步蛇,然從其無法攀爬擋土牆的一幕,深刻瞭解到帶給人類安全的工程構造物,卻阻礙了野生動物的活動,也凸顯生態友善改善工程的重要與急迫性。
<讓工程融入自然 提升公共工程生態友善機制>一文說明林業保育署從2018年建置「國有林治理工程生態友善機制」,到2023年完成「林業保育署公共工程生態友善機制」優化,歷經數年推動與精進,生態友善概念逐漸內化至工程人員的規劃設計中,並落實於治山防災與野溪等工程。
崩塌地植生工程除了需達到植生覆蓋以穩定邊坡,亦需考量後續植群演替與生態永續,<崩塌地修復應用植物評估原則與植生工程適用原生草種篩選>一文透過專家訪談與文獻彙整,探討崩塌地植生工程應用植物的評估原則,並篩選出適用的原生草類,除有助崩塌地的治理運用,也可避免外來種草類的利用及入侵,在促進生態恢復的同時達成防災安全的需求。
<浴火重生 藤枝聯外道路重建歷程>一文描述藤枝聯外道路歷經2009年莫拉克颱風及多次豪雨、颱風侵襲,造成道路多處崩塌柔腸寸斷,經多年努力,終於克服地質破碎及穿越大規模崩塌區域的難題,在2023年完成最後一哩路的重建,讓部落居民能有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本期專題呼應防災與保育的企劃主軸,<為生命留道 西林林道改善工程>一文記錄西林林道改善工程如何導入與落實生態友善措施,成功讓野生動物穿梭破碎棲地,免受擋土牆阻隔或掉落集水井之苦,並同時兼顧民眾通行的安全。
隨著林業環境的轉變,林道的任務從木材運輸轉為造林撫育、山林巡視及部落進出使用,路況雖不似過往,但沿線的生態環境也帶來更多驚喜。<與熊為鄰 長良林道友善工程改變黑熊困境>敘述在林道工程勘查時,發現多處黑熊爪痕與活動痕跡,進而審視如何在維護林道安全通行同時,藉由生態檢核與落實生態友善措施,將工程對生態造成的衝擊降至最低。
政策推行的同時,民間更有諸多保育推手為山林保育衝鋒陷陣。<維繫臺灣森林的心跳 護管員與他們守護的山林>介紹2022年獲表揚的優秀森林護管員陳明豪站在守護山林的第一線,查緝盜伐、撲滅森林火災、監測生物資源等,維護森林生命力的「心跳」。<相約阿里磅定存大自然 在老茶鄉遇見臺北赤蛙>敘述阿里磅生態農場創辦人王德昌呼應里山精神,以低度開發保存了地景林相原貌,讓多種昆蟲、蛙類等動物能在此棲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樣貌。臺灣蝶類的多樣性舉世聞名,但也同時面臨暖化、人類活動等威脅,<淺談臺灣蝴蝶史 一窺蝴蝶王國的榮光與哀愁>邀請知名昆蟲學家徐堉峰,分享對於蝴蝶保育的建議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