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主題:書寫自然‧展示轉譯
人們書寫自然的途徑多元,從自然史的縱深切入,透過文學、繪畫、攝影、展示或其他創作等方式,來觀看及記錄人們生活的環境。而博物館也嘗試透過研究及展示轉譯,以富敘事性與感受性的方式書寫自然,來引導觀眾關注人與自然關係的多種樣貌,以及對自然永續、生態環境保育等重要價值的認識與理解。
本期專題企劃以「書寫自然•展示轉譯」為主題,嘗試透過展示轉譯的獨特視角述說自然的故事,探索及關懷自然多樣性。<從美術展到博物館――陳澄波百三特展敘事環境的形塑>探討跨領域策展構想及融合藝術與科學的展示策略,以臺灣觀眾與三軸自然力的互動經驗為基礎,分析連結日常自然感知、開放知識交流及兼顧多重感官體驗的敘事場域。<環境議題的展示策略與實踐:以「未來戰士-永續地球環境特展」為例>說明以中小學生為主要目標觀眾,環境議題的展覽詮釋及展示設計,如何透過深入淺出、寓教於樂的參與式觀展行動,策略性的引導觀眾友善運用地球資源的觀念及行為。另<以藝術為路標,體驗177km山海圳國家綠道的風景>以林業保育署策劃的「找一步Hike and Seek-山海圳跨界創作展」為例分享此展覽透過藝術以實地田野踏查及多元媒材創作,邀請觀者以不同面向觀看自然,經由視覺、聽覺與嗅覺的多重感官體驗,開啟觀眾想像的維度。
文化視野單元收錄二篇專文,臺灣原住民各族的服飾工藝在政府重視本土文化政策及原住民積極的復振下蓬勃發展,<從部落的傳統織布結構談起――論博物館收藏之重製織物的鑑識方法>透過實例說明,提供鑑識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織布結構的方法,以檢視重製的織布符合傳統的做法。<淺談文化資產場域的3D數位化作業>分享臺灣目前計畫性辦理考古遺址、文化景觀、古蹟等大區域範圍文化資產場域的地形地貌3D數位化作業規劃、運用的工具技術與方法,以及數據的整理與成果產出等措施。另自然發現單元收錄<如何具體描述遠古的生物多樣性? 以白堊紀緬甸琥珀生物群偽叩頭蟲科多樣性分析與新種發現個案為例>,作者提供研究古昆蟲學的新方向,並介紹化石偽叩頭蟲科的新種發現和演化意義。
博物館研究單元收錄二篇專文:<推動永續發展目標融入博物館營運: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為例>概述國內外各博物館在SDGs的推動情況,以及利用SDGs做為博物館評鑑的趨勢,並以海科館為例說明其實踐SDGs的初步成果。<以動物之名:自然史博物館中動物主題展示敘事與手法之評述>探討面對生物多樣性快速衰減的全球性棘手問題,擔負生物多樣性保育課題的自然史博物館,如何以特定動物為主題策展?並以臺博館策劃的展覽為例,由展示敘事與手法切入分析展覽如何使物種知識及保育議題與觀眾產生連結。敬請讀者共同探索本期篇章呈現的觀點和新知。
國立臺灣博物館為現代性綜合博物館,
《臺灣博物》季刊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定期發行之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