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博物季刊第166期

· 國立臺灣博物館
Ebook
152
Pages

About this ebook

《臺灣博物》季刊第166期

專題主題:臺灣有犀

早坂犀牛在臺灣隨著出土的化石,證明了這種巨大哺乳動物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也成為研究臺灣及全球古生物演化的重要依據。本期專題企劃扣合國立臺灣博物館展出的「臺灣有犀」特展,以此為題引領觀眾穿越時光隧道,探索臺灣這片土地上曾經奔馳過的史前犀牛,並關注化石保存的議題。

更新世冰河時期造成的海平面下降,造成臺灣海峽消退,卻創造了嶄新的陸域環境,大量的動物群翻山越嶺,從亞洲大陸遷徙來到臺灣,早坂犀牛堪稱是其中的耀眼巨星!<早坂犀牛到臺灣>說明早坂犀牛化石的發掘過程及生態研究,指引了古生態環境的樣貌,有助於理解古生物遷徙與生態變遷,更是臺灣自然史研究與科學教育的重要資產。<臺灣有犀:從臺南出發的犀牛探索之旅>透過研究史料的爬梳,以回顧及展望的視角,講述早坂犀的故事、現今犀牛的身世之謎,邀請讀者探索臺灣有犀。<化石保存與化石產地的保護>一文,作者以自身在地質學領域學術研究及擔任公職的經歷,分享對化石保存與化石產地保護的看法及建議。

文化視野單元收錄三篇文章,校旗作為歷史見證與精神的重要載體,<從校旗典藏看世界: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校旗與其設計者和田三造>探究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典藏的「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校旗」之歷史背景及設計者和田三造,為這幅90餘年的織品典藏補足相關藝術與歷史的論述。<生活中的海味-澎湖魚乾飲食文化初探>分享在冷藏設備尚屬匱乏的年代,澎湖人把漁獲加工成不易發黴的乾品,以延長保存時間並提升漁產品的利用價值,所形成島嶼獨特的魚乾飲食文化。「鹿港魯班公宴」是鹿港在地人士為重振傳統工藝,結合傳統魯班公信仰而創辦的地方文化活動,<「鹿港魯班公宴」工藝作品宴祖師之外的幾種想像>探討活動發展歷程及困境,提出既有活動以外振興傳統工藝的想像。

自然發現單元收錄<追尋龜山島的開花植物>,透過追尋文獻與珍貴的臘葉標本,以及蒐集當代數位調查成果,爬梳變遷中的龜山島開花植物組成,並彙整龜山島的新記錄與歸化開花植物。另博物館研究單元收錄<見微知著話策展-臺博館與捷克國家博物館合作國際交流展之經驗分享>,作者分享臺博館與捷克國家博物館合作策劃「捷克城堡與堡邸特展」的經驗,期透過策展過程與佈展實務細節,提供予籌辦國際交流展覽之參考。展覽瞭望台單元收錄<從單聲到多聲:博物館偶戲展覽中的共融與文化詮釋權重構>,以「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為案例,探討博物館在多元文化脈絡下如何實踐文化詮釋權的去中心化與重構。從策展理念、展示敘事、觀眾參與到AI輔助翻譯,剖析當代博物館如何促進跨文化對話與代間共融,並反思文化資產公共化的意義。敬請讀者共同探索本期篇章呈現的觀點和新知。

About the author

國立臺灣博物館為現代性綜合博物館,包含四座坐落臺北城核心區的歷史建物,分別代表土地、生命、產物及現代性,守護臺灣最珍貴的寶藏。

《臺灣博物》季刊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定期發行之刊物,自1982年創刊以來,期以傳遞自然、文化及博物館知識,以及推廣科普教育為要旨;每期並設定不同專題主題徵集相關專文,藉以促進知識推廣與交流。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