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今年6月公布2016全球醫療服務可近與品質指數結果,台灣排名第34名,雖相較前年度第45名進步,卻仍輸給日本、南韓及新加坡。而拉低分數的禍首,就是糖尿病及慢性腎病。
愈來愈多人「未老先衰」,壯年就患上慢性病,卻疏於好好照顧,引發後續一連串難纏的併發症。根據統計,台灣糖尿病患者已破200萬人,相當於每10位成人就有1人有糖尿病,且每年以2.5萬名的速度持續增加中。而洗腎率更是全球第一,洗腎人口高達8萬人。
除此之外,肌少症及肥胖率皆為亞洲第一,前者將連帶影響骨質疏鬆;後者則是身體慢性發炎的源頭。與三高息息相關的失智症,也有超過27萬名患者;而近年研究發現與肝癌致病原因有關的脂肪肝,更是6成的國人都有。
在日本,慢性病近幾年被稱作「生活習慣病」,代表其發生的原因與生活習慣密不可分,包括飲食、生活型態、環境改變等因素,讓身體難以適應而出現變化,罹病的年齡層也逐漸下降。
而在這些因素中,「飲食」更是重點!人體健康有9 成都是吃出來的,只是飲食方法五花八門,如何才能掌握健康大原則,避免慢性病上身?不妨看看連專業醫師都在親身實踐的方法:
均衡飲食是王道,份量分配、飲食順序也是關鍵;吃對好「油」,抗發炎又防失智;各色蔬果多元吃,抗老、提升免疫力;萬惡之首是「糖」類,手搖飲料、加工食品少碰為妙;盡量降低外食次數,自煮安心又健康。
吃飯皇帝大,滿足口腹之慾,也要懂得挑食物。從現在開始,跟著醫師學習「吃」這件事,讓每日三餐都能成為調理身體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