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屋手記: 舊俄文學大師大系-杜斯妥也夫斯基

· 舊俄文學大師大系 Book 10 · 谷月社
5.0
1 review
Ebook
179
Pages

About this ebook

 《死屋手記》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蜚聲於世界文壇。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前,還沒有一個俄國作家對西伯利亞苦役生活作過如此深刻動人的描寫。苦役監獄裏關押着各種各樣的囚犯,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是因反抗沙皇政府的統治而被流放到這裏來的。囚犯們每天被迫參加繁重的勞動,稍有一點越軌行爲,就要遭受獄吏的嚴刑拷打,在肉體上和精神上受到極其嚴重的摧殘。打開《死屋手記》,一幅幅關於苦役生活的生動鮮明的畫面,一段段對囚犯心理的描寫,一件件離奇怪誕的犯罪事實,立刻緊緊地扣住了讀者的心。
  這部小說在結構上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每章既是整體的一部分,又是一篇完整的作品;每一章都和整部小說的主題緊密相關,都是爲描寫監獄生活服務的,對個別人物的刻劃也都服從於這一主要任務。
  然而,僅僅從描寫監獄生活的角度來評價《死屋手記》,顯然是不夠的,作品的題材遠遠超出了這個範圍。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講述囚犯的經歷以及他們所犯的罪行時,往往進一步探究他們犯罪的社會原因。囚犯並非都是天生的“惡人”或“痞子”。“到處都有好人和壞人”,監獄裏的囚犯“也許一點兒也不比那些還留在獄外的人更壞”。囚犯也是按照同樣的生活規律生活着,他們同樣具有人的思想感情,“這些人善于思考,富有感情,儘管他們被一層令人厭惡的外殼包裹着”。囚犯也是人,因而應該受到人的待遇,——這是貫穿全書的一個主導思想。另一方面,作者對於那些草菅人命的各級官吏和劊子手則充滿強烈的憤怒。《死屋手記》中這種人道主義立場曾受到民主主義評論家皮薩列夫的高度讚揚。皮薩列夫在一篇專門評述這部作品的論文《已經死亡和正在死亡的》中寫道:“大概未必用得着向那些有頭腦的讀者證明,一個被剝奪了一切公民權的罪犯,仍然具有人的思想感情。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並非所有的讀者都是有頭腦的,因而,在我們這個時代,談論囚犯的人類尊嚴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危險的。”這裏順便提一下,就因爲這篇文章,皮薩列夫幾乎受到沙皇政府的審訊。《死屋手記》最初在雜誌上發表時,也曾受到書報檢查機關的種種刁難和阻撓。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本書中還提出了一些十分重要的社會問題,如平民對貴族和官僚的態度、金錢的作用、勞動的作用等等。一般囚犯對貴族出身的難友的敵視態度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大爲吃驚,這在《死屋手記》中有大量的描寫,並從社會學的角度作瞭解釋。在這方面,《請願》一章寫得特別深刻。儘管貴族出身的講故事者戈樑奇科夫完全理解囚犯們對貴族的仇視心理,並竭力爲這些囚犯辯護,但他們並沒有把他看作是“自己的朋友”。普通勞動人民和貴族地主階級之間“似乎永遠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在《死屋手記》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卓越的藝術才能塑造了一些普通人民的光輝形象。作者往往用很短的篇幅,淡淡幾筆就把他們勾畫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例如他筆下的彼得羅夫、巴克盧申、庫利科夫等都具有鮮明的個性,他們渴望生活,嚮往自由,和那些所謂有教養的人的悲觀、仿徨、怨天尤人的精神狀態迥然不同。他們大都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受盡了欺壓和凌辱。艱苦的生活環境迫使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但他們在內心裏都認爲自己是無罪的,他們從未受到過良心的譴責,也從未感到過懊悔,他們對自己作爲一個人的神聖權利充滿堅定的信念。陀思妥耶夫斯基堅信,如果處在另外一種環境下,這些囚徒的天性和優良品質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發展。作家在本書最后一章中曾感慨系之地寫道:“這些人都是一些不平凡的人,他們也許是我國人民中最有才華、最強有力的人。然而,他們那強大的力量卻白白地被毀滅掉了,被瘋狂地、非法地、無可挽回地毀滅掉了。這是誰的過錯呢?這究竟是誰之罪?”
  然而,必須指出,被陀思妥耶夫斯基作爲正面人物來描寫的並不是這些叛逆者,而是文靜溫順的少年阿列伊、心地善良的寡婦娜斯塔霞·伊萬諾夫娜以及那個從斯塔洛杜布舊教徒村來的殉教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記》中初步提出了一種道德規範,並錯誤地把它當作俄國人民的最高理想。天性的純潔與高尚,對宗教的篤信,真誠的人類之愛——這就是他賦予他所喜愛的人物的主要持點。作家在后期作品中塑造的梅什金(《白癡》),阿遼沙(《卡拉馬佐夫兄弟》)等形象,更進一步發展了這些特點。列夫·托爾斯泰特別重視《死屋手記》的這一方面,並從中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本人的信念十分接近。托爾斯泰在一八八0年九月二十六日致友人斯特拉霍夫的信中寫道:“我近日身體不適,一直在讀《死屋》。反覆讀了多遍,不忍釋手,我認爲在包括普希金在內的整個新文學中,再也沒有比這本書更好的書了。書中的觀點(我不是指它的基調)令人驚歎:真摯而樸實,符合基督教精神。這是一本富有教益的書。我昨天反覆欣賞了一整天,我很久沒有得到過這樣的藝術享受了。如若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請轉告他:我喜愛他。”
  陀思妥耶夫斯基關於宗教信仰的空洞說教,他所宣揚的逆來順受、超階級的人類之愛等不健康思想,早已被革命人民所摒棄,但他那些以強大的藝術力量描寫現實生活、反映羣衆的深重苦難和對統治者的憤怒抗議的偉大作品,卻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無怪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俄國進步青年,一方面譴責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宣揚的消極思想,另一方面卻在大庭廣衆之中公開朗誦《死屋手記》,並對它的作者報以熱烈歡呼。

Ratings and reviews

5.0
1 review

About the author

杜斯妥也夫斯基出生於莫斯科一個貧窮的家庭,在七個孩子中排名老二。他的父親是一名退休軍醫和徹徹底底的酒鬼,工作於莫斯科的Mariinsky窮人醫院。父親工作的醫院地處莫斯科的荒郊野嶺,犯人公墓、精神病院和孤兒院便是僅有地標式建築。這些景象給年紀尚小的杜斯妥也夫斯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窮困者的憐憫深深刺痛著他的心靈。雖然父母不允許,年輕的杜斯妥也夫斯基還是喜歡去醫院花園走走,看看那些曬太陽的病人,聽他們講故事。

坊間流傳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父親對待孩子很粗暴,比如他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他上班回來打盹時輪流替他驅趕蒼蠅,而且必須保持絕對安靜。然而為杜斯妥也夫斯基寫傳記的作家Joseph Frank卻認為《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中的父親的原型並非作者本人的父親。父子間的信件包括他們自己的言論都指向父子間的關係十分不錯。

1837年他母親死於肺結核,他和他弟弟被送入彼得堡尼克拉耶夫斯基軍事工程學校。1839年在莫斯科當醫生的父親去世,死因不明。有人說是因為他醉後對農奴發脾氣,農奴被激怒將他制服,灌入伏特加直至他溺死。也有人認為是自然死亡,而臨近的地主為了把土地輕易拿到手而編了這個故事。或許這個專制的父親給了杜斯妥也夫斯基很大的影響,以至於他把父親的形象搬到了《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中的老卡拉馬助夫這個「邪惡而感情脆弱的小丑」父親身上。

杜斯妥也夫斯基患有癲癇,9歲首次發病,之後間或發作伴其一生。《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中的斯麥爾佳科夫也是時常發作癲癇。《白痴》中,梅什金公爵也患有癲癇,不得不認為是杜斯妥也夫斯基有意為之。

在彼得堡的軍事工程學校期間,杜斯妥也夫斯基學習他於之不屑的數學。與此同時,他還涉獵了莎士比亞、帕斯卡爾、維克多·雨果的文學作品。在數學上涉獵頗廣的他考試成績優秀,於1841接受委任。那年,他已完成了兩部浪漫主義劇作,深受德國浪漫主義詩人席勒的劇作《瑪麗·斯圖亞特》、《鮑里斯·戈東諾夫》影響,但均失散。杜斯妥也夫斯基這個自稱「做夢人」的青年人,卻對席勒的這兩部作品頗有取笑之意。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