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台灣經濟受困於全球終端需求不振,商品存貨調整時間拉長,出口外銷訂單、製造業生產指數等數據均呈雙位數衰退態勢,中東又傳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之間的衝突戰爭,這些未來影響經濟的不確定因素與挑戰,其中包括廠商供應鏈庫存調整速度、核心通膨仍高、美中科技戰,以及氣候變遷災禍頻傳等主要或突發因素,將對全球和國際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和更大的風險,值得加以關注。
各國政府面對快速變化的政經環境,這幾年紛紛將韌性與永續列入國家發展政策,包括我國今年國慶也以「堅韌永續」為主題,提到政府要透過區隔市場、轉移生產基地、回台投資等方向協助企業界全力、全方位投入供應鏈的重組。善用台灣在資通訊、半導體、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優勢,開發及掌握核心技術,加速推動產業及經濟的數位轉型。「韌性」和「永續」是國家和企業發展的一體兩面,唯有時時審視、重新定義其策略,方能迎向未來多變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