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製鞋業在後疫情時代面臨結構性轉變,2023年產量創近十年新低,亞洲主導地位雖未動搖,但中國製造優勢因成本上升與地緣政治風險而受壓。越南、印尼、印度等新興製造國憑藉低成本與政策優勢迅速崛起,吸引品牌轉移產能,分散供應鏈風險。然而, 美國川普政府新推的「對等關稅政策」為產業投下震撼彈,特別是對中國125%的高稅率,恐將推高成本,重塑全球貿易格局。
台商製鞋業在這波變局中首當其衝,雖已布局越南、印尼等多元化基地,關稅的不確定性仍帶來挑戰。美國市場作為全球鞋類消費重心,99%仰賴進口,關稅成本最終恐轉嫁消費者,推升價格或壓縮品牌利潤。Nike等巨頭若維持毛利,價格上漲將難避免。美國本土重振製鞋業的呼聲雖高,但高昂勞動成本與供應鏈整合難度,使其短期內難以實現。
面對動盪,台商製鞋業需靈活應對。未來90天的關稅暫緩期是關鍵喘息時刻,企業應重新審視中南美洲、中亞等潛力市場,評估近岸製造與在地化的可行性。同時,與品牌客戶協商美國成分申報等豁免政策,將是降低衝擊的務實策略。全球供應鏈重組在即,台商若能把握多元化布局的先機,化挑戰為機會,未來的競爭版圖或許能開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