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經》的般若智慧,即是要找到我們“無有來處、無有去處”這個最本質的存在部分,也唯有透過般若智慧,我們才能看見大千世界一切的構成、一切的人事物,實質上都是來自於最底層。你從這個生命最本源的底層系統去看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切眾生都共同以這個真如自性作為最終的皈依處。當我們回到這個最終的皈依處以後,就會發現祂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彌漫一切的,哪怕是宇宙虛空都在其中。如果到了這樣一個境界的時候,那就是無有來處、無有去處了,這就是如來,就是真正地歸位到自己的最本源處了!
治心老師在講課中說:把六百卷般若經典濃縮起來就是五千字的《金剛經》,把五千字的《金剛經》再濃縮就是兩百多字的《心經》。如果再把這兩百多字的《心經》一濃縮,那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如果再濃縮一下,就只有一個“照”字!因此,理解了“五蘊皆空”,理解了“照”,也就理解了《心經》。
《心經》講的五蘊皆空雖然在講空,但是實質上也在講妙用。如果你不知道它在講空的同時也在講妙用的話,你就錯過了其中的微妙義,也錯過了生命本身的神秘性。但是我們的大腦知見卻是缺乏這種神秘性的,它看待事物要麼就是對,要麼就是錯,要麼這樣,要麼那樣。它缺少既是對又是錯,既是空又是有,既是陰又是陽的這樣一種神秘性存在。如果我們站在是非對錯、非此即彼的這種後天知見的意識功能基礎上來認識佛法,那麼我們永遠都會錯過最關鍵的部分!
你要懂般若智慧,你就會懂什麼時候該空,什麼時候該有。當我們迷了,我們的煩惱越來越多,我們越來越不解脫的時候,我們就要用般若智慧來照見五蘊皆空,這時候你要啟用空。但是當你安住於空裏面的時候,你又不能固守在空裏面,這時候你要啟用妙用,啟用妙有。在空和有之間,我們要能夠在般若觀照智慧的啟用下來如意地運用。
我們原本是具足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增不減的,關鍵是要運用般若智慧來空掉我們後天的這個世智辯聰。因此,無論是哪一種修行方法,都在強調需要歸空。但是這個五蘊皆空並不是指把一切都真正地空掉,而是我們在擁有一切的情況下,我們的心是空的。所以關鍵是要把我們以貪嗔癡慢疑作為驅動的這個心空掉。只有把這個心空掉以後,後天知見不起作用了,那麼我們本然具足的這個涅槃境界才會現前。
其實,一切都是從空當中因緣和合而成的。我們所執著的任何一個因緣都沒有自性、沒有實體,畢竟空,不可得。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並不是說在這個色之外另有一個空,也不是說在這個空之外另有一個色。它們是一個東西,兩者不可分。宇宙萬象都和真如自性混同一體,盡是空,也盡是色。如果分成一個空和一個色就又進入知見了,所以無需區分,只需一個觀照。
這個照的關鍵在哪里?其實就在於沒想法。不需要知道什麼,只管照,這就是觀照般若。觀照般若好比是一個鑽頭,我們本然具足的盧舍那圓滿報身智慧則是地下水源。當我們用觀照般若這個鑽頭一直往地下挖井,直至水源一朝得見,盧舍那圓滿報身智慧也就自然現前了!那個時候你就會發現,“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一切就只是一個因緣和合的現象而已。
治心老師用鏡子來象徵般若智慧的觀照功能。鏡子可照天地萬物,毫髮不爽,但是鏡子從來不分別善惡美醜,沒有愛恨,不留痕跡。你過來了,鏡子就把你呈現出來。你離開了,鏡子也不會留戀。從鏡子的這種無心之照上,我們就能體會到什麼叫隨緣。修行人要真正能夠做到這個無心之照,那就要修這個隨緣功夫。就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就是在不變的狀態上去隨緣,又在隨緣的狀態上去不變。因為我的心如如不動不變,所以我可以在不變的狀態上去隨緣。但是我的心動了又怎麼辦呢?那就在隨緣的狀態上去不變。
當你能夠啟用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切拆解到最後就是一個空,一切只是在因緣和合的基礎上的一種妙用,一切都是從空中生起的妙用,只是讓生命來經歷自己的狀態。所以該經歷的時候我就經歷,因緣離開的時候我也不執著。如果能夠做到這樣一個狀態,那麼就能度一切苦厄!
治心老師把修行比作開車,車子就象徵我們的肉身,我們運用什麼意識作為生命力的驅動其實就像汽車換檔一樣。當你運用後天意識作為生命力的驅動時,這就像把車子掛在倒檔上,你越踩油門,它就往後面退得越厲害,你創造的煩惱就越多,墮落的速度也會越快。如果你運用真如意識作為生命力的驅動時,那麼這時候就相當於掛的是前進檔,你就會永無止境地往前走而不會退轉。
因為這個真如驅動意識是一種利他意識,生命力一驅動就自動地去服務他人了。而當用後天大腦意識驅動生命力的時候,就相當於把這個檔位一掛進去,就是為私為我的,就是只為自己著想的。所以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檔位。
掛在後天大腦意識的檔位上,你不管怎麼想,都是為自己的利益考量。哪怕是做好事,你歸根到底想的依然還是為了自己有更大的功德。掛在這個檔位上,你哪怕就是想著利他,其實也隱藏了一個巨大的為自我服務的意識在裏面。即使打著一個為人們服務的旗號,但是考慮的還是:我為人們服務以後,人們會對我好。這就依然跳不出這種小我的、自私自利、個體知見的動機。
甚至有的人自我欺騙說:“我純粹不是為我自己考慮,我純粹是為眾生考慮,我就是為了拯救眾生才這樣付出。”即使這個人說了這樣的話,但是他的潛意識裏面的動機還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活在別人之上,讓自己能夠在群體當中比一般人要更榮耀。其動機一定是要讓自己更為榮光,更為特殊,更為偉大,使自己得到更多人的擁護,更多人的追隨,甚至更多人的崇拜。其潛意識的動機依然是為了讓自己出人頭地,依然是為了讓自己在群體當中凸顯出自己的光芒,依然是為了讓自己通過不一樣的作為引起人們的關注,所以其動機永遠都跳不出為自己著想!
如果一個人把這個檔位——生命力驅動意識的檔位一掛在這個真如意識上的時候,那麼他就不再考慮自己了。他考慮的是圓滿一體的眾生如何在這樣一個相互利他的狀態上,形成一個其樂融融的愛的分享、喜悅的分享、歡笑的分享以及生命盛典的慶祝。他產生出來的每一個動力都是為了整體,為了讓這個全然的整體更有生機、更有活力,這種驅動意識裏面必然體現出來的就是利他精神。如果每一個生命都是以這種真如意識為驅動,那麼他任何時候想到的都是利他,想到的都是奉獻。當所有的眾生都在奉獻自己的時候,就會形成一個極其富足的生命盛宴!
此文對本書內容的介紹實不足以道出其廣博內涵的萬分之一,而本書也僅是治心老師三十六講線上直播內容的其中四講而已。德福出版社將持續努力,將治心老師後續更多的講課內容陸續整理編輯成書以饗讀者。我們專注於分享給人類帶來終極幸福和生命覺醒的智慧,歡迎持續關注!
治心老師,字無遺,號治心。當代詩人、作家、思想家、藝術家、
隨著修行深入,他越是明理越是謙沖,越是懂得越是慈悲。
治心老師從客觀實相與生命本源出發,
首創《三大心智語言》生命實相理論體系,研發《造夢藝術》《
著有書籍《玩出大自在的幸福人生》《用心經的智慧找回真我》
治心老師的書法亦是獨具一格,
老師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在生命本源之威德自在大圓明狀態上書寫、
作品中的每一個字,猶如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靈動而歡喜,
當其作品映入眼簾一瞬,心靈頓被攝受,靈魂深受吸引,
此為老師透過墨寶在修學者日常生活與工作環境中潤物細無聲地為其
老師將其實證之道高超而精妙地應機示現和隨緣傳授給眾多探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