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生技86期202106

· 環球生技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Ebook
108
Pages

About this ebook

厚植「生物技術」的重要⋯⋯


經過這次疫情爆發,各方你來我往的資訊、加上媒體爭先恐後的推波助瀾,我一些平常不問科學的姨、媽、姐們,突然都變成生物技術專家了,讓我憂喜參半、但不少時候也被問得哭笑不得!


同樣作為一個媒體,特別是標榜生物醫藥的產業媒體,我們實在非常慚愧!我們後來完全不參與、也拒絕任何立場的言論和投書 ; 不追逐疫情引起各種社會情緒下的糾結議題,我們低頭關心處在疫情火線上的產業現況 (即使也只能很片面),以及轉譯國外針對防疫方案 (當然包括疫苗) 的各類科學研究與進展,而事實上,這也是我們團隊始終不變追求的初衷。


儘管如此,總有人來訊要我們更大聲批判、用力揭弊、表彰正義等等,我非常感恩朋友們的鼓勵,只是朋友們立場很不一,若真聞雞起舞拔刀揮劍,恐怕我們會很快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許只是讓大家「忍不住有話要說」得到一點暢快外,更多可能會陷大家像瞎子在泥沼中摸象一樣。


疫情大流行政治化了,科學與政治之間的相互作用如此複雜、如此之多,而且常常如此不透明,也就容易讓很多人現在不清楚該信任誰了。


特別長期來,網路社交媒體尤其極大地加速擴增科學和政治之間的信任分歧。在網路上,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傳播出於政治動機的假新聞,辨別真假內容更加困難。


於是這又會讓「同溫層」疊加的影響威力越來越大,可能只要沒跟著按「讚」,就很容易引來非我族類的質疑或撻伐。有幾次,不同立場朋友或前輩最後結論是:「我知道了啦!你是偏X色的。」我總忍不住大笑。


當然,我也有自己的同溫層,幾個慘綠少年時的樂隊同學讓純真年代成了永恆,偶爾也有「忍不住有話要說」的時候,就到群裡「盍各言爾志」,一位學霸同學現在是馬偕小兒科醫師,有一回她說的非常有正能量又溫暖,我後來常借用同學的名言,她說:「其實還有太多的未知才會有現在的局面,大家都辛苦了,但都要好好的!」


政治需求是關鍵科學的加速器

其實從歷史上看,政治需求往往是關鍵科學的加速器,但有時也會扼殺科學的進步。


通常,因為科學的客觀性要求,科學會想辦法與政治隔離。但嚴格來講,科學家如何獲得資助,以及他們如何選擇研究重點,往往本身就是一個政治事務。因此,科學與政治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動態地共舞的。


這一次全球疫情大流行,各國政府有許多事件都充分演繹了兩者動態關係的好處和風險。


顯而易見的兩個例子,一是美國總統川普和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 力推的「神藥」――羥氯奎寧,後來臨床試驗圍繞著爭議; 但川普另一個「曲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s Strategy and Approach), 最後讓藥廠和科學家能破天荒地以不到一年時間開發出疫苗並上市,讓美國的封鎖生活今天得以逐漸被解封。


然而,同時也因為川普對科學信任度低的表現,常讓知識份子嗤之以鼻,後來,幾家權威科學期刊評審聯合署名支持拜登為總統候選人,這可能也是美國有史來,第一次有這麼多的科學家為美國總統大選明確表態。


美國疫情肆虐的同時逢總統大選,足足吵鬧了一年半後,政治與科學的紛爭在拜登上任後,已逐漸風平浪靜。


同樣的, 歐洲疫情初起時, 英國首相強生 (Boris Johnson) 同時正被其強力脫歐的政治分歧困鬥,他的「佛系防疫」( 即放任民眾染病、繼而普遍取得免疫的防疫政策) 也曾讓人民噓聲四起 。


其實在一般時候,科學上存在分歧是科學進步所必需的,科學立場和反科學立場之間分歧很正常,即使大家受過高等教育,很多時候都無法就事實達成一致。


不幸百年一遇這次影響全球的傳染大流行,各國防疫不再僅是內政,同時還是外交、國防與經濟,主政者治理國家很難不參雜其政治觀點。


所以,輪到臺灣現在的防疫與疫苗立場嚴重分歧,政治觀點不同的人會把對科學的懷疑上升到意識形態層次,我也能理解。


只是,更重要的,比起各方努力對科學要有自己的定義時,我們有無了解到政治與科學關係,究竟該如何對科學進步和社會產生更好的結果。


不要忽視前瞻科學的力量

平心環顧韓國、中國、日本,國家大部分的科學和產業成就,很少不是源自地緣政治目標下所推動的,政府透過政策與資助促進了科學進步。日本的再生醫學、韓國的生物藥生產、中國的創新醫藥等,事實已經擺在國際眼前。


臺灣近期對疫苗的許多紛爭,也擺明了一個很不爭的事實和根源,就是臺灣沒有自己足以面向國際的創新生物技術及產業化能力,更乏論國際商業談判。


儘管臺灣研究單位和企業無論在疫苗、檢測、醫藥上,都爭相發佈了許多初期成果,但政治與科學沒有快速地統合,以至於最後一個可以產業化的項目也沒有,反觀,韓國的檢測、中國的疫苗都在政治快速開道後,到國際上殺出了血路。


有人可能會反駁,認為臺灣的 Bio+ICT 和 AI 醫療,在這次防疫科技創新上非常蓬勃且亮麗,但可惜,我們事實上也沒看到哪一項創新在這次防疫上,讓臺灣政府利己又利他地出海投入國際防疫。


一個忽視前瞻科學力量的政府,科學是無法蓬勃發展的,各國都視為國家最重要資產之一的科學,只要沒有累積,就必然會反過來損害國家社會的進步。


發展生物技術成為戰略新興產業

去年聖誕節左右,政府推出了下一階段( 2021~2025 年)「DIGI+方案」國家科技發展藍圖,一張金字塔圖概括了2016年提出的「五大創新研發計畫」、2020年提出的建構「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政府要持續推升數位轉型的進程,超前部署打造臺灣成為智慧國家。


同樣這時候,中國「十四五( 2021~2025年)」的第14個五年規劃也出爐了,還同時提出了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是持續了70年的中國國家規劃,也是全世界觀察中國經濟布局的風向球。


很多業者朋友一定跟我一樣留意到了,連續在「十二五」、「十三五」被列入戰略新興產業的「生物醫藥」,已經被更需要科學支撐的「生物技術」取代; 而涉及醫療器材設備的「高端裝備製造」,在「十四五」也卸下了「製造」兩個字。


這意味著什麼呢?當中國大力進行醫改,將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從「仿創」順利推進「創新」後,現在將直搗醫學產業核心基礎的「生物技術」,掌握最根本的自有科技,有朝一日像歐美跨國藥廠一樣,主宰全球的醫藥市場。至於不再強調「製造」,也宣示了中國高端設備已經升級到了將邁入國際品牌的競爭。


規劃的目標寫得再清楚不過了,結論就是未來五年,中國要切實將科學技術置於國家發展的優先地位,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這次疫情爆發,連我的姨、媽們都看到國家厚植「生物技術」是多麼重要了,我相信更多產學專家也會希望,臺灣政治少點口水、多關心發展前瞻科學的重要。如同這期,我們的編採團隊在培安帶領下,詳細地報導了臺灣一群在 iPS 細胞孜孜不倦的科學家,他們正以不輸國際的跑速,希望有一天在臺灣點亮再生醫療這座金字塔。


臺灣要成為智慧國家,需要更有「智慧」的政治與科學關係!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