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生技97期202207

· 環球生技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Ebook
120
Pages

About this ebook

生技資本世界的歌劇魅影


臺灣生技股市歷史裡,兩檔先後出現的股王,比鄰在南港生技園區F棟二樓幾步之遙。兩家公司的故事很不一樣,卻幾乎是臺灣生技資本市場的真實劇場。


台灣微脂體 (台微體/TLC) 去年 (2021) 自臺股及美股正式下市,轉為私有企業 ; 藥華醫藥 (PEC) 仍在股市投資圈裡「強強滾」。


兩家公司都是在2000年左右,政府大興土木鼓勵生技發展時,第一批海外專家回臺灣成立的公司。台微體成立於1997年,迄今,董事長都是長住美國的TLC微脂體傳輸技術共同發明人洪基隆博士,大家耳熟能詳的總經理葉志鴻,以財務專長自2002年加入擔任總經理。


藥華醫藥登記成立時間為2000年,由現任執行長林國鐘博士創辦,初期募資繞完一圈創投和國內藥業後,林國鐘找上國發基金、經濟部、中鼎工程等投資,2003年才正式營運。


產業政策的流動及資本對生技認知的起落

兩家公司走來這20年裡,新藥研發路上的核心技術與產品其實都沒有改變過,改變更多的,是政府對產業政策的流動與資本市場對生技認知的起落。


當年,藥華藥開發長效型α干擾素,國內就有藥界人士聽到不解地表示,做個學名藥技術 (默克有PEG-intron/羅氏有Pegasys) 要募5 億新臺幣 (成立當時資本額) ? ( 註:根據臺灣區製藥工業同業公會民國81年調查,國內學名藥廠的資本額,GMP會員廠 (含部分中藥GMP) 平均資本額為6,025萬新臺幣) 但事實上,透過藥華藥技術平台的藥物分子結構已經不同,屬於新藥。


今年6月,台微體授權給Endo的長效緩釋配方關節炎止痛藥物TLC599,二、三期臨床試驗後來都在美國進行。過去,台微體曾屢試在國內申請臨床計畫補助案,都被審查委員打槍駁回,理由是「根本沒市場」。現在,三期臨床快完成的TLC599預付款3,000萬美元入袋,之後還有1.4億美元開發里程碑金、5億美元的銷售里程碑金。


臨床試驗需要大筆資金,正是所有新藥開發公司必經的漫長且痛苦的過程,即使在更早期的動物試驗及臨床前階段,任何一個紮實的驗證環節動輒都是數年等待,而且成敗風險極高。


從溫馨變血腥

毫無疑問,兩家公司發展過程都要克服不斷籌資的挑戰。特別是在臺灣,圈子小,公司常在一輪無論創投、私募、金控、企業跑完,也差不多就是這些金主了。


要繼續再從這些金主身上募資,投資人初始支持的溫馨,容易被時間消耗,對專業技術經營者的檢驗也會放大或挑剔,有時雙方上演的衝突開始變得血腥。


藥華藥在2007年曾爆發經營團隊內部不和和人事問題,鬧進了調查局、也登上了媒體,林國鐘個人董事長職位自此被解除,專任總經理至今。直到2009年底,專注研發的詹青柳博士轉任董事長前的兩年期間內,國發基金先後派了兩位代表擔任董事長職掌印信,其中一位是健喬信元董事長林智暉,他和林國鐘結下的樑子大概現在都還無解。


2012年,德國AOP提出將已經取得美國孤兒藥認證的P1101新藥,轉向用於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Polycythernia Vera, PV),P1101前景大放光明。 2014年3月,從5億資本額歷經3次增資,實收資本額來到16.8億的藥華藥,風光地以206元參考價登上興櫃,2016年順利轉上櫃。


隨著P1101臨床進展與上市取證過五關斬五將,上櫃以來,藥華藥成了股市資本圈的熱門標的股,相較於股市其他受關注的指標股,如基亞、浩鼎、合一等,在許多投資客的社群裡,大家對藥華藥的討論非常熱烈,公司也積極發布新聞與投資大眾溝通,幾度因為新聞太密集了,還讓媒體圈一些記者頭大大。


藥華藥 BESREMi (P1101) 新藥達成階段性成功,為臺灣樹立了新藥開發的典範。一顆新藥帶來的潛在利益,後來卻也讓AOP從隊友變鉅額興訟的戰敵,雙方戰鼓還沒完全停鎚,但絲毫無礙藥華藥成為臺灣第一家跨國性生技製藥廠的志向與目標。


現在,藥華股價衝上每股超過470元( 截至7月8日),坐上臺灣生技股王寶座了,然而,資本市場人紅是非多,臺灣股海向來不少驚濤駭浪,但藥華藥在新藥開發顛簸的旅途中,同時還能引領投資人長期支持與黏著,實在是想進股市資本市場搏鬥的新藥開發後進者,應該好好探究、琢磨的一課。


股市散戶跟大戶 投資從來不講情義的

論生技股王,台微體算是藥華藥前輩。


政府2007年7月4日公布「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後,臺灣迎來了生技IPO的第一波榮景,台微體在2011年10月24日登錄興櫃掛牌交易,包括智擎、基亞、合一也都是在2011下半年進入資本市場。


隔年 2012 12月21日,台微體就轉上櫃,股價也從興櫃的70元左右開始上漲,在2013年10月飆進400元,最高創下440元一股。當時,葉志鴻不過40歲出頭,所以大家不喊他「股王」,而是稱他為「生技王子」。


比起單一產品開發或全新化合物(NEC) 新藥,台微體更多憑藉專有的三大藥物傳輸技術平台(LipAD® 微脂質包覆、BioSeizer® 緩釋傳輸、NanoX® 標靶傳輸),聚焦疾病領域( 疼痛、眼疾、癌症、感染) 開展產品線,並鎖定能直搗既有市場的替代性新藥進行開發,最後找出擅長該藥物領域的藥廠進行授權談判。於是,紮根往國際佈局,一開始就是葉志鴻的首要任務之一。


葉志鴻(George Yeh) 在美、中的主要生技同行圈裡,可能還比藥華藥的林國鐘更有知名度,至少在我的職業裡,早些年一些海外媒體朋友都喊得出George Yeh,甚至是透過George對臺灣生技產業有更多認識。


只是,臺灣股市從來不講情義,台微體股價衝到高點維持不多久,就開始一路震盪滑落。也或許,股市裡投資台微體的同學會不像藥華藥那樣活躍,甚至當時市場傳言鑿鑿,股市大戶賺到錢就跑了( 事實上,傳言中的大戶,去年還跟著葉志鴻建議長投一家異體細胞治療公司,也非大家這般穿鑿附會)。


加上2014年後,台微體多點散開的藥品陸續進入臨床,面臨資金需求,資本圈開始有許多對公司無論技術或產品發展不利的評論,導致許多投資人也跟著賣股,股價繼續下沉,葉志鴻的硬仗一連串開始⋯⋯。


法令最多、治理最差 詐騙集團很多

由於,奔走列國的葉志鴻累積不少海外投資人網絡,於是台微體在2018年1月辦理現金增資發行新股2萬張,決定到美國資本市場申請發行第三類ADR,11月於NASDAQ正式上市。


不過,事後經驗還是告訴葉志鴻,「錯了!赴美上市後,我還是一家Base在臺灣監管法令下的公司。」他還是每年要籌錢,而找到的國外資金直白告訴他,「We Like You, but 我們不投在臺灣的公司」,理由也很犀利,臺灣資本市場「法令最多、治理最差」。


這期間,台微體的任何藥物進展,新聞一樣發布和公告,只是公司淨值也每年往下掉。臺灣監管單位越來越只看財報和現有股東的口袋,遠甚於公司專業的價值評估,為了保護小股民,公司淨值若低於五塊就要打入「全額交割股」。


「就卡在這一口氣」,「臺灣」公司讓幾個看重台微體技術平台價值的國外基金卡住了,所以,葉志鴻大笑形容自己,「其實最後是『被迫』下市。」


他也首度分享,PAG集團長達快2年的盡職調查 (Due Diligence) 正好碰上疫情,團隊無法差旅,對方對任何文件和臨床數據的data要求極其細微,讓葉志鴻在一次視訊會議中,幾乎壓力失控要拍桌子,沒想到PAG好言緩和他,「George,我們即將要給你將近1億美元,但現在還沒真正見到你的團隊。你不知道臺灣詐騙集團很多嗎?」( 天啊!臺灣怎麼給國外資本家這種印象! )


私有化後成為外資公司,台微體因為同時做到授權里程,2022財報也立馬翻出紅牌,團隊士氣高昂,為因應即將完成三期的TLC599,大家正忙著擴展技術與製造。現在,下市後的George,少了資本市場和法規的紛紛擾擾,不必應付投資人因為股價漲跌要求的各種光怪陸離現象,「20 年了,終於可以好好沈靜下來,專心打造台微體的下一個20 年!」他感慨說。


20年真的很長!距離不到50公尺的這兩家生技公司,雖然,藥華藥、台微體寫下臺灣生技資金面兩套很不同的劇情,但一樣的是,都照出了臺灣資本世界許多隱晦且糾結的魅影。


故事還沒落幕,究竟哪個結局最讓人鼓掌叫好又叫座?也許我也需要另一個20年!


臺灣核酸檢測產業鏈值得期待

最後,透過本期封面的盤點,我們的主編芝岳,將帶著讀者一起來認識臺灣的核酸檢測產業。很多人並不知道,在這次疫情中,不少隱身的臺灣核酸檢測上游廠商,都從世界惦惦賺了很多錢。


全球核酸醫藥發展正夯,臺灣在檢測領域的產業價值鏈,原來已經有相當程度的完整性,而結合半導體的次世代核酸檢測技術,臺灣也建立不少突破性關鍵技術。讓我們非常期待這領域未來的發展!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