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生技93期202203

· 環球生技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Ebook
104
Pages

About this ebook

「盲修瞎練」的數位醫療!?


標題是我掠美一位鑽研抗老化醫學數十年的醫師博士 (MD.PhD) 的省思。


他是一家知名地區醫院的元老級醫師,曾經主持過兩家頂級抗老化與預防醫學診所,服務了無數企業家和科技新貴,但他在營運7年後,2011年決定關掉診所,把錢退給了股東。


然而,在過去的10年裡,他依然沒間斷過協助或負責抗老化各類相關業務。迄今,他也從不停止探索老化與疾病研究,積極尋求更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對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數位健康科技、AI 數據應用創新或新創,無論投資或參與,也涉獵深入。


正因為他在自費健康和抗老化醫學服務上有豐富的臨床實務,因此累積了非常深刻的洞見,對時下所謂的精準健康、智慧醫療(Medical AI),更有直指核心問題的不同循證主見。


醫學進展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的演進,他談及自己當年還是住院醫生時,最了不起的是「心音診」,也被同僚景仰不已,但現在,醫師幾乎不在意心音聽診了,以前的心音聽診現在已被醫界邊緣化。


心音的強度、頻率及相互關係可以反映心瓣膜、心肌功能及心內血流的狀況。當心臟與大血管有病變,心肌收縮力改變、心瓣膜口狹窄或關閉不全、或心內血流速度變化,都會使心臟舒、縮活動中的振動幅度或頻率發生明顯變化,導致產生異常的心音或心臟病理性雜音。


這些變化往往是診斷心臟血管病、觀察病情、推斷疾病發生之病理生理,以及選擇治療方法、估計預後等非常關鍵的診療環節。


回歸醫學的「第一性原理」

但是,科技的進展雖然為醫師帶來「更方便」的工具,但真的為患者帶來了「更正確」的醫療嗎?


目前,AI、數位醫療努力的應用目標可粗分六大方向,

① 醫療體系的管理資訊系統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或病患/ 客戶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② 診斷輔助;

③ 遠距醫療;

④ 慢性病管理或預後管理;

⑤ 疾病預防、預測;

⑥ 健康管理。

這六項中,輔助診斷應用是目前AI 醫療發展最多的領域,特別是AI 醫療影像。但他認為,問題是「不獨門」,「因為資料你有,我也有」。


他也直指,「很多所謂的Medical AI、數位醫療、預防醫學的數據分析,已經失去了人體醫學的『第一性原理』,而只要不是奠基在『第一性原理』上的開發,大家就是在『盲修瞎練』。」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這句話因為被 Tesla 創辦人 Elon Musk 引用,開始廣為人知,Elon Musk 說,「我運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類比』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人總是傾向於比較,別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也就去做。但這樣的結果只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裏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第一性原理」,最早其實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的一種邏輯思考方式,也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是不能被省略、刪除或違反的,相當於數學中的公理或物理學公式。


醫師博士分享了許多他服務的老闆們的診間情境,不外乎兩種:

一類是,很多精密檢查都做完了,之後面對開出的各種飲食、運動、營養、保健等指導。大老闆眉頭就皺了,「我就是愛喝,應酬上也必須喝,能具體告訴我、提醒我每次喝到多少量,我的身體就會有健康危險?」

一類是,確實達到了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的目的,就是「早期發現」也得到了「早期治療」,然而,這時其實都已經失去了「預防」的先機。


「結論若跑不出少吃、多運動、多蔬果、少喝酒、早點睡;或使用前後/ 吃前、吃後的比較,現在網路查資料很方便,每個人都是抗老專家。」


作為一位抗老化醫師,他於是收掉了診所,回歸探索醫學的「第一性原理」,也就是抽絲剝繭至能確定的最底層事實,再以此為根據推演,希望能找到可以隨人體自在移動的醫療級裝置,為每個人找出使用自己身體這部生物機器的最佳保健位置點。


他用「ECO」來比喻這個使用的交會點,「就像汽車的儀表板或冷氣的運轉,『ECO』會啟動身體的省電系統,達到真正的『預防』。」


他指出,許多數位健康及數據分析人士視為寶藏的健保資料,其實缺少個人生理的動態參數,「這些回溯性 Data 是『倒推回去發生什麼』的分析」,不是人體行為瞬間點狀的生理連續監測數據,這就做不到『預測』分析,也就做不到『預防』管理。」


「老人家若每天喜歡到菜園裡蹲著種花種菜,若能清楚告訴他,蹲了幾個小時、或每幾天後,就要休息一下,否則身體就會進入超載負荷的交會點,這才是真正的健康管理與疾病預防!」


傳統「統計」與「機率」方法學的問題

醫師博士對目前疾病與健康風險研究、Medical AI 開發,仍普遍採用傳統「模組化」的大片狀、定點與族群分類的回溯性資料「類比」統計與機率分析這兩種模式,有深刻的反思。


他的碩士學位唸的是美國名校的公衛研究所,許多基於「統計」與「機率」方法得出的抗老化預防醫學研究論文,常常前後悖論,「之前建議不要吃多蛋黃,因為膽固醇太高,現在又要你多吃蛋」,民眾無所適從、隨波逐流,跟著「盲修瞎練」。


從他的臨床實務裡,不少檢測所演算分析得出的罹病風險「機率」,不能即時(Real-Time) 反應身體生理狀態,對醫生的施行或「干預」(Intervene) 醫療行為所需的醫療級資訊有相當落差。又因為資訊不對稱,最後醫生或醫療服務體系仍是整個系統的主導者,往往還是繞回傳統迴路,繼續「盲修瞎練」,這是抗老化與預防醫學遲遲難以實踐的主因。


回到一位抗老化醫師的角色,他認為,要期待把健康逆轉工程中最重要的核心任務,要民眾能自我執行正確的生活方式管理,包含運動、飲食、睡眠、壓力管理等,「很不切實際!」


美國疾病管理中心(CDC) 曾指出,美國的年度總醫療支出有 86% 是可以用預防來避免的;WHO 統計,全球人口有 75% 是處於亞健康狀態,「這是個何其大的市場!」他說。


所以,醫師博士仍不放棄尋求理想的抗老化與預防醫學的解決方案,他強調,只要做不到正確的預測,就不會有「上醫治未病」或「預防勝於治療」。


他數十年抗老化臨床實務後的反思,也許對未來預防醫學與健康管理能帶來新的前瞻!


至此,本期我推薦我非常尊敬的馬偕醫學院創校校長、「臺灣粒線體之父」魏耀揮教授整理的這篇「臺灣粒線體醫學35年」,正因為魏耀揮教授與門生們35年來孜孜不倦的研究,逐步開發了許多粒線體疾病的精準檢測,進而讓病患得到有效治療。


而這期主編林璦和芝岳、以及記者馨香走訪整理了首次臺灣醫美科技產業的盤點,醫美是抗老化的一部分,我們看到很多生技公司正努力從科技的本質上,希望為民眾帶來更精準、更個體化的醫美抗老解決方案。


最後,截稿期間烏克蘭戰爭依然開打了,看到戰火下人民無奈的無助、無依,小朋友哭泣、恐懼的臉龐……,希望大家都珍惜眼前擁有的平安,也祈禱戰事及早休止。一旦國家有存亡危難,國民自不聊生,何能進一步追求抗老化與健康管理!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